栏目导航

探索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1-07 10:0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行了科学谋划和重点部署。其中,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大力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特别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赋能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将对改革产生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财经类专业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经类专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财经类专业是培养未来经济领域专家的摇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性、质优指向和先进本质,都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产业能力的支撑,而财经类专业正致力于培养一大批“懂管理、善经营、通市场、会技术”的财经人才,以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其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技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财经理论知识,还需要经历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的锻炼和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技术的磨砺,从而具备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能力。传统财经知识与最新财经技能的融合,将极大地增强财经类专业人才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再次,财经类专业通过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法学等学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孕育出了如金融科技、金融工程、精算学等交叉学科及专业方向。这些交叉学科及专业方向注重实践导向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怎样探索培养数智型经管人才新路

  财经院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要学科方向,涵盖财政、金融、税收、会计、审计等多个领域,具有培养数智型经管人才的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当前,大力培养数智型经管人才,已成为我国财经院校推进新质生产力要求下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旨在通过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江西财经大学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布局优化;贵州财经大学则依托“数据科学与应用”国际产学研用学科联盟,积极探索基于数字经济+“四化”的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路径。

  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院校的学科专业改革目标与新质生产力的跃升逻辑相契合。在坚持以“经管”类学科为主体,以“理工”类学科、“文法”类学科为两翼,以其他学科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中,财经院校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将其融入经济管理学科中,走出了一条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这已成为我国财经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普遍趋势和共同愿景。

  紧贴新质生产力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等方面。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财经院校和相关部门应及时总结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结合市场变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前瞻性地制定和实施我国数智型经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

  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财经院校应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及新兴产业业态,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大力实施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程,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财经专业的深度融合,加大此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增设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的双学位项目,改造传统专业如会计学、金融学等。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财经院校和相关部门应主动打破路径依赖与学科壁垒,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和竞赛竞技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培养学生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全社会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鼓励科技实干、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将经世致用的理性精神、踏实肯干的笃行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相结合的立体式宣传,引导新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财经院校和相关部门应将科技素养纳入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之中,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财经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是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增加培养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相关课程。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视野,学习国际先进的财经管理理念和实践。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对提升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与速率,具有强劲的引领支撑力,而培养和造就大批财经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极大地反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财经院校要通过调整优化财经类专业设置与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财经人才。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